生物多樣性可分成遺傳、物種和生態系的多樣性三個層次。就「物種多樣性」 而言,雖然陸域的昆蟲佔了目前已命名種類的一半,但很少人了解海洋生物其實 遠比陸上生物來的更為豐富珍貴。如目前所發現的 34 個動物門中,海洋生物其 實就佔了 33 個門,而且其中有 16 個門的動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環境,包括棘皮、 半索、毛顎、腕足、星蟲、螠蟲、櫛水母動物門等等,這還不包括 95﹪均在海 中的海綿、刺胞、苔蘚、紐形及內肛等動物門在內。相反的,34 個動物門裏只 有一個有爪動物門是只分佈在陸地上。又如在植物界的藻類中,褐藻門和紅藻門 亦幾乎全部只生活在海洋中。這些懸殊的比例顯示其實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絕 大部份生物多樣性的地方。它所能提供人類未來探索學習的機會,和利用這些多 樣性的潛力,要遠比陸地上的生物來的更大。這是因為不同「門」的生物代表血 緣關係很遠,而血緣關係愈遠的生物,它們彼此間基因的歧異度和生物特性的差 異就會更大的緣故。最近隨著深海採樣工具的不斷進步和一些最新的探勘報告, 以及 DNA 技術的精進可用來鑑識過去無法分辨的超微之微生物之品種。因此近 五年來在深海不斷有新的生物類群被發現,特別是超微的微生物。這正應驗了過 去科學家所言:在大陸棚的海底或更深的海域所孕育的物種可能高達百萬種之多。這也不禁令人想起前人所云:人類對「內太空」的了解恐怕還不如「外太空」 來的多。

舉例而言,在二十世紀所發現的四個新種的動物門中,全都存在於海洋, 包括 1955 年正式發表鬚腕動物門(Pogonophora),1956 年發表之顎口動物門 (Gnathostomulida),1983 年發表之兜甲動物門(Loricifera)及 1995 年在龍蝦的 口鬚上找到的環口動物門(Cycliophora)等。上述四門中除了顎口動物門是陸海 產均有外,其餘三個門都有只存活在海洋中。其實微生物的世界裏,包括濾過性 病毒(Viruses),原核生物界(Monera),原生生物界(Protista),真菌界(Fungi) 等才是真正未知亟待研究開發的領域,特別是原核生物中的細菌、藍綠藻及古生 菌(Archaea)其物種多樣性及歧異度之高才令人嘆為觀止。